冬训营总结
冬训营在第六周,也就是二月底左右,就结束了。当时说要总结,因为事比较多就一直拖着。昨天(3 月 18 日)连校赛都打完了,也是时候为冬训营做总结了。
还记得吗?冬训营的初衷就是为校赛做培训。我稀里糊涂地报了校赛,稀里糊涂地参加了冬训营,又稀里糊涂地拿了个亚军……一切都是那么巧合。不过我不想就这个所谓的“成绩”吹嘘太久。
既然是「算法冬训营」,算法便是重中之重了。不过我还是想从一个计科学子的角度跳出地看看:本科之后的路无非就是两条——工作和学术。前者对应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实践,与之相关的是做项目,去公司实习,目的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,再找到为自己背书的靠山;后者则是科学前沿的理论研究,混学术圈,读论文,写论文,需要深厚的学科基础,也有更高的上限,现在极为火热的便是人工智能了。
二者对应到本科生,便是可以投入使用的项目、实习经验和发表论文。说到这里,似乎和算法都没有什么关系?因为算法和其他学生竞赛一样,都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:要说是为了证明什么,倒不如看学历,公司似乎不那么相信那些比赛举办方的背书;要说是为了获得什么,也许确有所得,但比赛所得与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极为脱节,比赛学的,很可能是对工作和学术没用的。
算法竞赛就是如此,不过关于第一点,一般的算法竞赛如此,含金量高者如 ICPC 却大不相同,这是另说。算法更准确地来说,是竞赛算法(面试算法与低级的竞赛算法有重合之处),是面向竞赛的,就像高中的奥林匹克知识竞赛:奖牌有用,本身用处不大。硬要说本身有什么用,便是熟练代码,利于面试,活跃思维。前两个都是极低的要求,第三个则有其他更利于长足发展的方式。
就我目前的想法,我是喜欢思考算法的,就像喜欢一些智力游戏一样;但如果是像电竞选手一样为了奖杯而刻苦训练,我大概又会觉得不划算或是吃不了这种苦。如同游戏一样,算法在我心中处在一种无关紧要、可有可无的位置。最理想的情况是:以项目或是学术作为主线,其中穿插着一些有趣的算法供闲暇之余思考,有些小比赛就去混一混,重要的比赛则不能指望我为校争光。
再就我目前的情况而言,我已经加入了偏向实践的龟骨实验室,也打算参与张敏老师手下一个与少数民族语言有关的 NLP 大创项目,来年再看看能不能参与开源社区。至于算法,我愿意偶尔把玩,却不想投入过多的精力刻苦训练。如果可以和算法大佬交流也挺好的。
就这样吧,算法中闪烁着思维的乐趣,经此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