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规划的经验之谈
最近有学弟学妹问我学习方向、学习方法、未来规划之类的问题。诚然,我只是一个平常学校的大二学生,本身还在学习,自觉没有太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分享。既然都问到我头上了,我也不好故作谦虚而缄口不言,只能姑妄讲之,各位大可姑妄听之,不必奉为圭臬。
为什么读大学(对人生的规划)
当遇见这样的问题:大学怎么过,比赛怎么打,工作怎么找······,我们不禁追问:为什么要做这些,为什么要读大学,甚至,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?这些表面问题的答案,往往隐藏在更深层次的原因之中。不去深入地认识自己、认识世界,自然难以得到令自己心悦诚服的结论。
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,主要是三个方面:
- 深层原因:追求人格的完善。如《大学》所言: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」,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;也如毛姆《刀锋》所言:「我认为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」。
- 直接原因:学到用于工作的技能,赚钱,体验精彩独特的生活。
- 归纳原因:根据以往的经验,读大学往往有不错的收获。
这是最根本的问题,然而对它的思考需要环境的推动,也需要个人的悟性。你对自己的认识、对世界的认识决定了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。
对结果的规划
最终的结果大概只有两类:业界和学界。硬要在加上一类,便是公务员。要想加入其中,首先要了解它的运行规则,而非靠凭空想象。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:重复前辈的经历,大概能得到相似的结果;而前辈们往往探索完了你所有可能的道路。
这两类(三类)才是最终的结果,所谓读本科、读研、实习等等,无非都是为这三类目标而去的。
我目前的认识是:每个行业的老板、HR、导师,都想招跟自己相同的人来帮自己做事。因此如果你想去业界,就去了解现在的工作岗位,工作内容,进入公司实习;如果你想去学术界,则去了解现在的科研趋势,读论文,写论文。
归根结底,你未来想要干什么,便直接成为那类人,现在就做那些事。反过来说,你现在做的事、未来要做的事,都是为了你最终想要的那个结果。
对过程的规划
正常的步骤是: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果之后,通常会有一些相似的达成过程,也可以以此划分短期目标。
本科毕业前后常见的短期目标有:
- 实习
- 考研
- 保研
- 出国
- 考公
其中实习、考研偏向于业界,保研、出国偏向于学界。
然而这些都只是中间步骤,部分同学却错误地把这些当成了最终的结果。
以工作为例,一个可能的规划是这样的:
graph TD k(了解计算机专业常见岗位,选择了Java后端工程师) --> a(在Boss直聘上了解到该岗位的要求) --> b(学习Java, Spring,Spring MVC, Spring boot, MySQL) --> c(通过网上的资料积累项目经验) --> d(投简历,实习) --> e{尝试转正} e --> |成功| g(成为Java后端工程师) e --> |失败,学历不够| f(考研) --> g
其他的道路也是类似。
对常见话题的看法
根据前文提到的观点:「重复前辈的经历,大概能得到相似的结果;而前辈们往往探索完了你所有可能的道路」。我们一定在(不自觉地)模仿某一类前辈,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了解往届学生的经历和去向,并有意识地选择其中的一类进行模仿。
在了解和模仿的过程中,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避免的话题,以下是我对它们的看法。
上课
我曾经觉得:上课教的东西与业界严重脱节,根本没什么用。听课也往往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,听不进就玩玩手机,课后再学感兴趣、有用的东西。
后来我意识到:一方面,课上教的东西虽然确实有很多与业界脱节,但仍然有很多经久不衰的思想和技术;更重要的是,不仅仅是学到的东西有用,专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宝贵的东西。
总之,要么逃课自学,要么上课认真听讲,尽量不要上课摆烂。
绩点
绩点只有两个用途:保研和出国。如果你决定保研或出国,绩点只是部分因素,你应该积极地了解所在学院的保研(交换)政策和目标学院的招生政策,尽自己所能地满足条件。
如果既不打算保研,又不打算出国,那么你不应该让绩点过多影响其他的进程。即便如此,你也应该保持正常的课堂学习以及正常的绩点。
比赛
比赛与比赛之间的差距非常大,其中很多比赛都是出于莫名其妙的原因而存在,要参与比赛,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:
- 为了保研:保研要求明确指出某些比赛可以加分,哪怕它们从上到下都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。想要保研的同学去迎合这种比赛可以理解,其他同学则最好三思而行;
- 为了锻炼技术:诚然,比赛比理论更偏向于实际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符合业界的实际;在参与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锻炼水平的根本目的,不应过分迎合比赛;相较而言,公司的实习是更实战的选择。
- 因为某种兴趣:既然都有兴趣了,比赛只是一个媒介,比不比赛你都会学的,对吧?
- 因为大家都在参加:俗话说就是被卷到了,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,只能人云亦云地跟风参加;这种情况可以参加比赛,但只是权宜之计,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。
学长、老师、导员
你大概离不开走学长的老路,认识他们,利用好他们会对你会有莫大的帮助。比自己高一两级的学长学姐、同专业读研读博的学长学姐,都可以认识一下。例如对他们来说,转给你某门课程上一年期末考试的笔记和重点只是顺手的事,对你却是天大的帮助。
大学老师可能是你这辈子所能见到社会地位最高的一群人,你拼死拼活也很难达到他们如今的位置。最好去学校的官网认识所在学院的所有老师,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认识老师,认识老师的目的,是最终找到合适的老师,与其合作:他出资源,你出力,双赢。
导员则更了解政策方面的事项,没事可以去聊聊天、唠唠嗑、刷刷好感。
项目组
也称实验室,主要是研究某个方向的导师和他的研究生,有时也会招收本科生帮忙做事。作为本科生需要意识到自己进组的目的:认识学长学姐?做项目?发论文?而进组、进实验室的本质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力,交换相应的资源和帮助。
实习与科研
最实战的一集。我认为本科阶段最有含金量的两件事,一个是实习(工作经历),另一个是发论文(科研经历),两种不同的经历也对应了业界和学界的道路。通常来说,这两类经历无论对于找工作还是对于研究生录取都是很有帮助的。
总结
本文以一种结果导向的视角从人生规划、结果规划、过程规划三个方面递进的分析了大学如何规划,并额外讨论了作者对于大学中常见话题的看法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样一种「结果导向」的视角并不一定总是合理的,本文较多讨论了学业、工作方面的内容,规避了大学中同样十分重要的社交和娱乐,这是因为作者并不擅长这些方面。「过程导向」的视角同样具有其独特意义,自我的提升和当下的专注也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,希望读者能够辩证地看待。
相关链接
钱理群:如何度过大学四年? - 知乎 (zhihu.com)
提问的智慧(本指南不提供此项目的实际支持服务)